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不談統獨才能搞好經濟?

 沒想到這麼久了,統獨跟經濟議題原來已經灌輸我們這麼多年,沒投資中國..臺灣會餓死,沒三通..臺灣經濟會崩盤,沒全面開放..臺灣會被淘汰,我不懂經濟學,也不懂大道理,可是我知道沒有國的家就像浮萍一般,漂流又居無定所,沒根!

 那~中華民國到底是什麼?我知道的是中華民國是中國國民黨帶來硬塞給臺灣人民的,臺灣人無權選擇,但諷刺的是中華民國這國家卻不被世界所承認,中國更是不承認!所以如果照中國國民黨的說法,中華民國只適用對島內,那對外是什麼國名?是中國?還是臺灣?

 既然如此,民主自決是自由國家人民基本的權利,何不由人民自行決定?我們的國名是臺灣!是中華民國!還是要中國?一但經由民主程序產生,這個普世價值會讓全球都知道,咱ㄟ名是什麼?住民有權爲自己的國名跟未來做決定!世界都要尊重!

 以下這篇文是李筱峰老師在2005.02.02南方快報所發表的"不談統獨才能搞好經濟?",這麼多年依然適用,真理不變!
 
 近年來,台灣內部出現一種奇怪的論調,這樣說──「只要把民生經濟搞好,政治上的統獨之爭先放一邊」。

 講這些話的人,大致有三種人:第一種人是所謂「統」派的藍營政客,他們眼看著台灣主體意識逐漸上升,「統一」的論調引不起大眾的興趣,於是他們就要大家「少談統獨,多拚經濟」。當「統派」失去市場時,他們只好希望「獨派」也不要上市;第二種人當然是只考慮自己生意的部分台商,他們的是非標準就僅止於自己的企業能不能賺錢;第三種人則是俗稱的「中間選民」,他們基本上沒有強烈的統獨意識形態,只在乎自己眼前的生活。



 本來,只顧自己的生活並不是什麼罪過,正常的民主社會,也多的是這種芸芸眾生。然而,台灣雖然是民主社會,但卻不是正常國家,國家定位之渾沌不清乃世上罕見,滑頭的政客反而搞起「民粹」,討好芸芸大眾的短視與私心,所謂「不要談統獨,只要搞好民生經濟」的鄉愿句型於焉產生。

 這種鄉愿句型的前提有一個邏輯,那就是認為解決國家定位問題就會影響經濟發展,民生就會受損。這種觀念,其實又是建立在所謂「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的迷思上面。

 不客氣說,「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的講法,本身絕對不是經濟理論,而是「政治神話」。

 天底下果真有完全擺脫政治因子的「純經濟」嗎?我們看看最近美國、南韓等國家都對中國購併該國企業表示憂慮。例如,中國聯想集團要購買IBM的PC部門,美國擔心技術外流,可能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國防安全上的威脅,所以不太願意讓中國企業集團購併該國企業,他們才不相信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

 這次為了台商春節返台的兩岸包機通航的談判,北京與台北間的航線本來是以通過琉球飛航區較快,談判結果卻是要轉繞過香港飛航區出入,這是中國方面的堅持,因為經過香港飛航區就變成國內航線。足見,政治就在其中矣!

 其實,許多在台灣叫喊著「拚民生經濟,不要談政治」的人,正暗藏著政治意圖。他們所謂政經分離的虛假外表,其實正滿足著他們的政治認同。通常,認同台灣是一個國家的人,面對著中國虎視眈眈的威脅,必然會擔心台灣持續開放高科技產業到中國投資將會造成台灣的危險。

 但是如果不以台灣做為國家認同,而卻認為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人,他不但不會如此擔心,可能還會呼籲將十二吋晶圓、封裝測試及TFT等繼續開放登陸,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中國大陸也算是他的本國。所以他們可以大放厥詞說「拚經濟,不要談政治」,其實他們這種「純經濟論」正在滿足他們的政治意識。

 不把中國當做本國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累計至中國投資金額,僅佔其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零點六及百分之二點七而已。但是台灣赴中國投資資金,累計至少有一五○○億美元,足足佔了我們台灣國內GDP的百分之五十,怎麼差這麼多?同樣都是在中國東邊的鄰國,台灣為何會對中國的「磁吸效應」產生如此異乎尋常的反應?那不正是因為這個所謂「同文同種」的中國搞亂了我們的國家認同所致嗎?中國市場「磁吸效應」不僅對台灣內部投資造成排擠效應,更會影響企業升級與轉型,阻礙國家競爭力。這裡,我們已經發現台灣在國家認同上的混亂,對經濟是不利的。

 制憲正名解決了國家定位,可能不一定能把我們的經濟送上天堂,但絕對可以防止我們的經濟墮入地獄。所以,要拚經濟,當然要確立台灣的國家定位、建立台灣主體的國家認同。否則,我們到底是在拚台灣的經濟,還是拚中國的經濟?

本文引自南方名家專欄

沒有留言: